21点五龙

综合新闻

“黄土黄沙黄河行,绿水青山中国梦”——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内蒙古段:8月3日-8月6日)

发布时间:2025-08-11
浏览次数:2
来源: 地理科学21点五龙

责任编辑:王中新


8月3日上午,实习队顺利完成宁夏段考察任务后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在这里,实习队围绕区域沙漠系统生态保护问题、水利枢纽建设与灌溉农业发展问题、气候-土壤-植被地带性分异规律问题、能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发展等地理学核心议题展开了系统性调研。


83:(乌兰布和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书写荒漠生态的地理篇章

下午4:30,实习队抵达乌兰布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地处河套平原西部,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不足150mm,蒸发量却高达3000mm。根据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苏根成老师和北京师范大学哈斯老师的讲解,师生们了解到:该地风成地貌显著发育,其中以新月形沙丘链最为常见,地表覆盖度普遍低于15%。此外,该区域成土环境具有典型荒漠性特征: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粗骨性母质,在稀疏的荒漠植被作用下发育为原始灰漠土,其剖面分化弱,部分植被发育地区表层结皮明显。在西北地区逐渐暖湿化的背景下,近年实施的草方格固沙工程显著改善了局地微环境,使土壤发育进入新的生态成土阶段,植被盖度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风蚀减弱-土壤发育-植被恢复"的正反馈机制。



8月4日:(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库布齐沙漠亿利阳光谷)

Part-1: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塞外粮仓”的生命之源

上午7:30,实习队来到内蒙古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开展实践学习。作为河套灌区的总进水口,该枢纽年均引黄水量达50亿立方米,滋养着1200万亩农田,被誉为"河套平原的农业命脉"。在枢纽展览馆,同学们通过沙盘模型和视频了解到:通过完善的渠系网络,黄河水被精准输送到田间地头,使年降水量不足200mm的河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技术人员介绍,枢纽通过科学调度实现"春灌不误农时,秋灌不夺地温",保障了"塞外粮仓"的稳产高产。此次考察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在干旱区农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21点五龙


Part-2: 库布齐沙漠——黄沙变绿洲的生态奇迹

下午2:00,实习队来到了库布齐沙漠。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缘与河套平原相接的地带。根据内蒙古师范大学塞西雅拉图老师的讲解,该地区发育了灰棕色-棕钙土,有机质含量较低。该地植被以沙蒿、沙柳等耐旱植物为主,呈现出明显的荒漠生态特征。随后,实习队乘车来到库布齐沙漠中的亿利阳光谷光伏产业园,在这里,同学们观察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开发模式。这种创新利用方式既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又通过光伏板遮荫效应改善了局地微环境,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8月5日:(包头城市规划展览馆—召河草原—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Part-1: 包头城市规划展览馆——城市转型的典型代表

上午8:30,实习队走进包头市城市规划展览馆。通过沙盘模型和数字影像,同学们系统了解了这座"草原钢城"的空间布局演变:以包钢为核心的工业区沿昆都仑河布局,新城区则向稀土高新区拓展,形成"产城融合-一核两翼多组团"的发展格局。此外,展馆重点展示了包头市"三山两河"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大青山南坡绿化、黄河湿地保护等措施,将工业城市的生态承载力提升了30%。这种"工业筑基、生态塑形"的规划理念,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范例。


Part-2: 召河草原——剖解土层密码,解码生态基因

下午3:00,实习队抵达召河草原。召河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希拉穆仁镇东南部。内蒙古师范大学苏根成老师亲自修理出一份土壤剖面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师生们了解到,该地发育了典型的草原栗钙土地,土壤剖面显示了明显的三个分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暗棕色的腐殖质层(Ah;0-40 cm)、灰白色的钙积层(Bk;40-130 cm)和青灰色的母质层(C;130 cm以下)。随后,在塞西雅拉图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们对该地植被发育特征和主要植被类型进行了了解。通过两位老师的讲解,师生们系统认识到气候-土壤-植被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内在耦合机制,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适应性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1点五龙


21点五龙


Part-3: 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触摸草原生态的“水脉肌理”

随后,实习队参观了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该站依托典型草原-荒漠过渡带特殊区位,构建了完善的水文气象观测网络。这里不仅是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科学观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参观讲解,师生们了解到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生物多样性特征、认识到了草地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互馈机制,明确了草地水土流失过程与驱动机制,学习了草地生态修复与水土资源调控技术。


8月6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

Part-1: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解码内蒙古生态的立体百科全书

上午10:00,实习队抵达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内设壮美内蒙古、远古内蒙古、富饶内蒙古、绿色内蒙古和恐龙的故乡五大展厅,通过四万余件(组)藏品共同演绎出生命的精彩与神奇,解答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不仅领略了内蒙古的高原-森林-草原-荒漠四大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与代表物种,重温了内蒙古从远古的地质历史时期发展到今天的沧海桑田,还学习了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涵及内蒙古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绿色优先发展等方面的努力成果,生态文明观的理念深入到了每一位师生的心里。


Part-2: 实习中期汇报——专家领航启思,学子实践求真

下午,实习队来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并在此举行了实习中期汇报。汇报伊始,哈斯额尔敦、董治宝教授等人为全体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这些报告不仅解答了实习前半段的主要科学问题,提升了师生对于野外实践的认知,还对接下来的野外实习提供了理论指引。随后,各小组基于野外观察,围绕沙丘演化、干旱区植被-人类关系等方向展开汇报。专家老师充分肯定了报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和提升建议。

21点五龙

21点五龙
21点五龙21点五龙



在联合实习内蒙古段,师生们通过对草原到荒漠的土壤和植被变化特征的观察,深刻认识到了气候-土壤-植被地带性演化特征及内在机理。通过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与阴山北麓生态站探究,揭示了水资源调控对干旱区生态安全的关键作用。通过包头城市规划理解工业城市生态转型路径。实践表明:干旱区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并运用地理综合思维统筹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师生将深化"尊重自然-统筹协调"理念,为区域生态安全贡献地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