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点五龙

综合新闻

2025年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第八天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1
浏览次数:0
来源: 地理科学21点五龙

新闻作者:王暖暖 责任编辑:罗则民


一、"探秘湿地飞羽 守护生命家园——走进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

6月30日上午,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综合实习队赴东营市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开展实践学习。该博物馆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展览面积达三千余平方米,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鸟类专题博物馆。馆内设有“大河息壤—共生厅”、“候鸟驿站—共鸣厅”等多个主题展厅,系统展示陈列了1400余件动植物标本,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和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1种。作为展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标本、影像资料及互动展陈,生动呈现了黄河入海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鸟类资源的多样性。此次参观学习使实习队成员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价值与保护意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理解。

21点五龙




二、人工改道引活水 生态治理谱新篇——黄河入海口

随后,实习队伍在黄河入海口进行了实地考察。负责人重点介绍了黄河湿地鸟类救助与繁育工作进展。在站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濒危野生鸟类种群数量显著恢复,生物多样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负责人同时详细讲解了1996年实施的黄河人工改道工程。该工程通过人工开挖引河、疏浚导流等措施,优化了河口水流形态,体现了“因势利导、主动调控”的治黄新思路,为21世纪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实地考察与讲解,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形成过程及其关键生态功能,深刻体会到这片新生湿地对于保障候鸟迁徙通道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价值。

21点五龙




三、探访生态科研前沿:中国科21点五龙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

实习队此行探访了中国科21点五龙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作为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研基地,该试验站长期致力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参观过程中,试验站科研人员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湿地生态监测网络建设、盐碱地改良技术创新以及珍稀鸟类栖息地保护等领域的科研成果。此次参观让实习队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核心生态价值,以及科研团队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四、智慧化工园区:科技赋能安全管理

在东营港智慧化工园区,实习队参观了国内领先的园区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的3D可视化系统,队员们直观了解了该平台如何运用物联网技术、AI算法实现对危化品的全流程动态监控、风险智能预警以及高效应急响应。讲解员介绍,“平台已接入5000多个传感器,事故响应效率提升达70%”,这使实习队成员对数字化技术如何筑牢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防线有了深刻认知。



五、向海而生 筑港为桥——探秘我国最大人工开挖港东营港的崛起之路

东营港是我国首个在淤泥质海岸大规模人工开挖建设的深水大港;通过围堰吹填等创新工艺,在滩涂上成功开辟出10万吨级航道,攻克了在淤泥质海岸建设深水港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其建设经验已被编入港口工程教科书。目前,港区约80%的土地为人工吹填形成,堪称"向大海要来的港口"。站在东营港码头,实习队成员目睹了万吨级货轮有序进出、自动化吊装设备高效作业的场景。碧海蓝天与现代化港区和谐共生,彻底改变了传统印象中港口“灰头土脸”的形象。



21点五龙


六、新材料企业的绿色转型——蓝湾新材料有限公司

今天实习的最后一站是蓝湾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实物展示、动态模型和数字化展板,实习队深入了解了该企业如何利用自主研发的催化裂解技术,将炼化副产品转化为可降解塑料、环保涂料等高端新材料产品。企业独创的“废酸再生系统”尤为引人注目,该系统实现了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次参观让实习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传统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完全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路径。



总结:

今日的实习考察,使实习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黄河三角洲地区在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从广袤湿地的生机盎然,到智慧港口的绿色发展,再到新材料产业的创新突破,东营以科技创新为笔,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这里的发展实践生动证明: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创新驱动,就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